今天文章比較特別,想跟大家介紹我今年的大事:美國大選報導。
去年不知道哪裡來的想法和勇氣,
我自掏腰包 20 萬,跑去美國舊金山開箱 APEC。
老實說,當時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我一個半路出家、在家裡整理外電的自媒體,
別說沒出國採訪了,我連台灣的新聞現場都沒去過。
當時也沒想說一定要做個什麼樣的專題、產出幾篇深度報導,
我完完全全就是憑著直覺認為:
「我應該要去一趟國際現場,見證拜習會,也看看台灣在國際場合給人家什麼感覺。」
後來真正去到美國,才感受到「在場」的力量。
為什麼要在場?
台灣媒體習慣買外電(外國媒體授權),
因為都是簽年約,我一年好幾百萬的授權費都付了,
派自家記者到現場也不見得拍得到更好的素材,
不如直接用人家的,省錢也省時間。
但這難道真的就能帶回台灣觀眾想看得東西嗎?不見得。
我們怎麼看美國大選,肯定跟其他國家大不相同。
我們在看美國大選時,首要重點當然是台美關係。
但美國人自己可能不這麼看。
早期,台美關係比較像是中美關係的副產品。
他們先看見美國兩黨對中國的策略,知道兩個總統候選人都抗中,
認真一點的選民才會往下一步去了解原來中美之間的紅線是台灣。
對歐洲人來說,台海議題的重要性又更低了。
他們想看的肯定是新任美國總統怎麼處理俄烏戰爭,
還有對北約的態度、美歐貿易等等,
台灣是排在很後面的問題。
在這個情況下,
仰賴傳統外媒的報導,很容易站在遙遠的視角回頭看台美關係,
不僅太抽離,有時候更可能會錯置期待。
還有一些東西是你不在現場就不會知道的。
我去年去 APEC 跟的是台灣媒體團。
台灣媒體肯定特別注意哪些領袖跟張忠謀互動,那個我就不用去跟人家擠。
我反而比較在意的是其他領袖如何跟習近平互動。
例如對中強硬的南韓總統尹錫悅、
加強美軍權利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曾經被習近平酸的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這些人再次跟習近平見面,
他們是敬而遠之,還是熱情打招呼?
這些都是我在意的點,其他台灣媒體可能不會幫我帶這些視角回來。
還有一個地方也特別有趣,就是「其他國家記者的提問」。
我在一個小型的會場遇到加州當地媒體的記者,
他主動問我台灣代表是哪一位。
我好奇問他為什麼特別問台灣代表,
他說因為裴洛西前年訪台灣搞得全美議論紛紛,
裴洛西又是加州議員,所以加州人現在都知道台灣,
他在做 APEC 時就會特別著重美中台議題。
另外在一場 APEC 簡報分享會上,
幾乎所有記者都在問中美對抗的問題。
原本你在台灣會以為抗中只有我們台灣人自己在喊,
但到了現場,你的取樣對象不是只有台上的講者,
而是所有參與這場國際會議的角色,
這些東西只有在場才能感受到。
人在現場,不僅可以取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發聲」。
我去年去 APEC 前,先去了一趟美國國務院參訪。
有一個行程是去美國印太司令部聆聽參謀總長的簡報,
簡報結束後我舉手問,
什麼契機台灣才有機會參加美國為首的環太平洋軍演,而目前阻礙這件事的因素是什麼。
你想想,如果沒有台灣人在現場,
是不會有其他國家的記者幫我們問這個問題的。
在國際場合上,我們需要有人幫台灣問問題。
光是在眾多國家的記者面前問出關鍵問題,就足以為台灣發聲,
因為其他記者會聽在耳裡,
把這樣的提問寫進去報導之中,傳遞給他們國內的觀眾。
我們開口問,就表示我們有這個需求。
我在第四天一個智庫的記者會會後和一位學者閒聊,
我說這幾天我的感受是大家都在聊台海安全,
但當台灣提出需求( asking for )時,
我們又反覆得到失望的答案,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這位學者說:「 Keep asking. Make sure your demand is on the table. 」
(持續提出需求,讓你的願望被大家看見)
所以有台灣人在場,
不只是為觀眾帶來符合台灣視角的報導,
更是確保在每個國際場合把台灣的需求放在檯面上,不讓它沉沒。
最後來談談自媒體。
想必這次也會有許多台灣媒體派記者團去美國大選現場報開票,
或是直接派當地的特派員跑一趟。
所以從台灣人的視角的報導不是沒有,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要花錢自己去一趟呢?
我覺得自媒體最大的優勢有兩個:互動和觀點。
熟悉我和范姐的節目的人就會知道,我們好愛跟你們互動,
因為新聞媒體存在的目的就是「找答案」。
我們當然會做我們自己很在意的議題,
但還有很大一塊是幫大家解答心中的疑惑。
為什麼川普會這麼夯?
為什麼挺台灣是兩黨共識?
美國人真的在意台灣嗎?
新總統上任後會怎麼處理台美關係?
這些問題都是從你們的問卷蒐集而來的,
因為自媒體有高度互動的特性,
我們才能做出更貼近你們需求的報導,去現場帶更多你們在意的畫面回來。
最後是觀點。
我們會在專題報導中誠實告訴你,我們是怎麼想的。
這不代表我們拋棄新聞倫理,
該做的查證和多方陳述我們都還是會做。
但在堅持報導品質之後,
我們更在意的是有沒有產生「有意義的討論」。
美國大選不是一齣演完就散會的戲,
而是一個會影響國際局勢好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重大事件。
所以重點是怎麼在這個報導之中展開一系列有意義的討論,
為接下來四年的台美關係找出口。
在這個目標下,
我認為適時的把我們觀點拋出來,是會幫助討論的。
你們也不用擔心我們是什麼帶風向的媒體,
因為光是我、范姐和可心就在很多議題上持不同意見,
我們肯定會給大家一個多元觀點和碰撞的報導(笑)。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在 APEC 開箱影片的留言看到的一段話:
「台灣已經進展到專營國際新聞的自媒體,也有機會進 APEC 做採訪的地步了。對於從戒嚴一路看到今天的我來說,既新鮮又欣慰且感概。」
新聞是會隨著時代進步的,我希望我們能帶給大家一場不一樣的美選報導。
今天晚上 8 點,美國大選報導集資正式開始。
集資金額從小額的 300 元,到超超級 VIP 萬元都有。
大家應該知道我的集資都是買蔥送肉,大禮包那種。
歡迎有興趣的人今晚八點進來網頁逛逛,
挑你喜歡的方案,沒挑中也沒關係,
我們 11/6 美國大選開票直播是免費收看,那時候見也行。
文章中沒有看到募資金額的各別用途與估計的費用耶???
先回答關於用途和費用:
派人去到兩邊陣營大概需要40~60萬,含交通住宿以及各種現場需要的費用。直播活動至少也要50萬的硬體設備和場務人員。接著是限定文章、Podcast的編輯和剪輯人事成本。然後我們請來的專家學者都會支付萬元以上的通告費(畢竟他們都有點大咖)。還有集資網站的設計、架設、客服、電子信等費用。最後則是我、范姐和可心的主持費。
至於為什麼沒有呈現在集資頁面上,因為這是一個「商業集資」。大家支付的金額都會獲得對應的商品或服務,而不是公益捐贈。就像其他商業集資案一樣,集資方不會公開商品或服務的成本。
並非所有集資都要公開資金使用計畫,針對我們的限定內容感興趣再贊助,這樣我們雙方才不會錯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