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

5/8 美國大學抗議風暴:什麼算受保護的言論自由?集體安全和個人權利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劃分?

5/8 美國大學抗議風暴:什麼算受保護的言論自由?集體安全和個人權利之間的界線該如何劃分?

感謝大家昨天在官網的留言,有夠溫暖。

我會在衝鋒陷陣之餘冷靜地保護自己的(承諾)。

今天終於要回歸正常新聞啦!

欠了好幾個火熱主題,

我要來一條一條償債了。



第一個要償債的,當然就是美國大學抗議活動。

這一條簡直佔滿各大媒體頭條,

從學生抗議,到警察清場,

情況一天比一天糟。

這不只是談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更是美國長期的辯論題:

什麼算受保護的言論自由?

事關集體安全時,言論自由還受保護嗎?

這場風暴呈現出來的,是美國的弱點,還是美國的優勢?




警察進校園逮捕學生

有違美國悠久抗議傳統?

當然先講講最一開始的衝突。

美國時間 4 月 17 日,星期三,

一小群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搭起帳篷,抗議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

同一時間,他們的校長夏費克( Minouche Shafik )正在國會,

被國會議員質問著她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校內猶太學生被攻擊。



質詢結束後沒多久,

一群紐約警察( NYPD )身穿防爆裝備,

手拿著塑膠手銬,走進哥大校園,

逮捕超過 100 人。



這一清場,把大家都嚇壞了。

因為這是 50 多年來,哥大校園首次發生大規模逮捕事件。



校園抗議一直是美國的「傳統」。

過去美國偶爾會發生大型的學運,

例如 1960 年代的言論自由學運、

1970 年反越戰與反種族不平等運動等。

每一次學運總是會發生大規模清場,

然後美國政壇就會展開激辯,

檢討這樣做很過分等等。

結局往往都是更加珍惜和保護校園裡的言論自由,

也開始討論「校園政治行動主義」的重要性。



經過這些歷程,美國學府的風氣都滿捍衛學生言論自由的。

只要抗議活動保持在「開放的校園空間內進行和平示威」,

學校通常不會制止,盡可能讓學生表達觀點。



霸特,這次就是「有些人」踩了紅線。



哥大是第一槍(還真的有傳出槍聲,但沒人受傷)。

哥大發生震驚全國的警察入校清場後,

紐約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也都陸續發生類似衝突。

累積到 5 月 6 日,就有超過 2,000 名示威者遭到逮捕。



要注意唷,我用的字是「示威者」,不是「學生」。

因為根據警方描述,

被逮捕的群眾之中,有四成不是學生,而是校外人士



反猶標語鬧事

分不清是自己人還是反串

那確切發生什麼事,要搞到警察清場呢?

因為「事關反猶主義」



先來介紹這群抗議學生的主要訴求。

這群學生的立場是挺巴勒斯坦居民的,

希望學校停止接受跟以色列進攻加薩有關的企業的捐款

以及切斷一切與以色列有關的學術聯繫

簡單來說,

就是靠這些動作喚醒校方對加薩居民處境的重視。



每間學校訴求不盡相同,

我剛剛提到那兩點算是「基本款」。

我還看到有學生要求學校不要跟微軟Google 合作

因為這些企業沒有禁止以色列軍隊使用他們的軟體服務。

他們還對 Airbnb 生氣,

因為 Airbnb 上面有一些約旦河西岸的出租套房

總之訴求越來越多,越拉越廣。

使得大眾對這些抗議人士的要求摸不著頭緒,

甚至認為示威者「要求過多」。



第二個模糊焦點的主角是「標語」

原本只是要同情加薩走廊居民,

結果開始有人舉著「反猶太人」「滾回德國」「殺光猶太人」等標語。

甚至還有人寫著支持哈瑪斯的。

這就觸動美國最敏感的神經囉。

美國國會才剛提案要放寬《反猶意識法》,

上述剛剛那些話都有可能觸法。

而且美國校園內也有許多猶太裔學生,

這使得他們處於擔心害怕的處境,

這也就是為什麼哥大校長會被找去國會喝茶的原因。



激進主義者、外部煽動者、闖入校園的警察,

這些因子統統加在一起,

捲成了上週美國各大校園的巨大風暴。



拜登:一是言論自由,二是法治

事情鬧那麼大,拜登怎麼說呢?

拜登在 5 月 2 日終於站出來面對記者的提問。

他說:

「我有兩個重點:一是言論自由,以及人們和平集會並發出自己的聲音的權利。二是法治。這兩個都必須堅守。事實上,和平抗議是美國人應對重大議題的最佳傳統。但是,但是,我們也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國家。」



「破壞財物不是和平抗議。這是違法的。

破壞公物、侵入、打破窗戶、關閉校園。

威脅人們、恐嚇人們、向人們灌輸恐懼並不是和平抗議,這些都是違法的。」



聽起來拜登雖支持言論自由,

但他實則在譴責抗議活動中實施暴力的人。

一些示威抗議者認為,

拜登正在汙名化他們,

因為大部分的校園抗議活動都是和平進行的,

有些暴力行為甚至是校外挺猶人士毆打示威者。



而當記者問到,抗議活動是否有影響到拜登對這場戰爭的任何決策?

拜登的回答是:

「 No. 」



Yap,就這麼簡單一個字,No,我不要。

所以拜登並不會因為校園抗議活動,改變目前對以哈戰爭的立場。



為何這次鬧這麼大?

如同剛剛提到的,抗議活動是美國校園內的「悠久傳統」,

尤其大家會拿 1968 年的反越戰示威出來比較。

但這次跟以前都不太一樣。

最主要原因是「兩方都有理由感到害怕」。

猶太裔學生和阿拉伯裔學生各自都感受到了不安全,

一方面臨反猶太主義( Antisemitism )

一方面臨伊斯蘭恐懼症( Islamophobia )

而這種脆弱特別容易上升成仇恨情緒,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校方沒有準備好

這次哥大校長成為眾矢之的,

就是因為她一開始選擇了相較輕鬆的作法,

也就是白紙黑字列規則,然後說示威者違反規定所以要被驅離。

但問題不在於規則是什麼,

在於「你如何執行這項規則」。

派穿著防爆裝置的警察進去清場恐怕不是聰明的做法。



事實上,有些大學就處理得還不錯。

西北大學和布朗大學分別和示威者談好,

前者答應讓學生繼續紮營,但只能在限定範圍;

後者承諾 10 月份要就資金問題進行投票,學生則承諾撤營。

全美國有超過 130 間大學都參與挺巴勒斯坦抗議活動,

並非全部都弄得雞飛狗跳。



不過說到「不聰明」,示威者本身也有些爭議。

像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示威者,

明明答應校方不再擴大紮營範圍,

結果一出談判桌,營地規模又再擴大了兩倍。

使得校方不得不祭出更激烈的反制措施。

而那些喊出猶太人去死的人,

其實也是害事情被模糊焦點的豬隊友。

當然不能確定是不是有外人混進去鬧事,

但「管理參與者」也是示威者的責任。

雖然可能會過度要求,

但把訴求喊清楚,不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避免活動失焦,才有可能達到他們的訴求。



思考題:抗議之亂

是國力衰退,還是優勢?

最後聊個題外話。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

中國有可能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大國嗎?

我的直覺是無法,

但為什麼?我有沒有支撐的論點?

這次美國大學抗議,給了我一個思考方向,

那就是「可受批評」。



一個人要成長,

就必須聽得進別人的指責,並承認自己錯了。

國家也是如此。

美國校園有著悠久的抗議傳統,

就代表這個社會不僅可以批評當局,

而且還會在校園裡「加強保護言論自由」。

而現在上綱到國會,

連總統都必須要回應學生的訴求,

那就代表這個檢討機制是有效的,聲音是傳得上去的。



我在微博上看到中國人樂得討論美國現在的混亂,

並將這個風波視為美國國力衰退的徵兆。

我反而覺得,會讓你看到這些混亂,

正是美國的優勢。

他們是個會檢討的國家,而且不怕讓你看見他們的混亂。




參考資料

變調與撕裂的抗議:美國校園聲援巴勒斯坦,成為捍衛言論的戰場| 過去24小時 | 轉角國際udn Global

美國大學校園抗議給民主黨帶來挑戰

美國大學抗議:從警方突襲哥倫比亞大學到席捲全美的校園運動- BBC News 中文

What do pro-Palestinian student protesters at US universities want?

The US universities that allow protest encampments – and even negotiate

Live updates: Pro-Palestinian university protests at UCLA, USC, Michigan campuses

Where are the US college campus protests and what is happening?

College Campus Protests: Latest Updates – The New York Times

College protests updates: Police begin dismantl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encampment – ABC News

A look at commencement ceremonies as US campuses are roiled by protests over the Israel-Hamas war

反戰要言論自由爭民權回顧美國學運風潮| 國際 | 中央社 CNA

美哥倫比亞大學生占領曼哈頓校區建築挺巴勒斯坦示威升溫| 國際 | 中央社 CNA

美眾院通過放寬反猶定義因應大學挺加薩示威潮| 國際 | 中央社 CNA






建議下載敏迪選讀專屬App,每天收到第一手新聞

iOS:https://apple.co/2tgFKCu

Android:


這裡可以找到敏迪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indiworldnews/

Telegram:https://t.me/mindiworldnews


Podcast頻道

iTunes https://apple.co/2OIvZYb Spotify https://spoti.fi/2yGqTRa

如果你喜歡我每天早晨寫給你的文字,歡迎用每個月 59 元支持我

敏迪選讀訂閱(嘖嘖)

Comments

  1. Gissing

    “一個人要成長,就必須聽得進別人的指責,並承認自己錯了。
    國家也是如此。”
    我覺得這句話寫的真好,台灣也是如此,雖然社會紛紛擾擾,但還是不斷成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