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特輯

5/3 我所見的孟加拉:困惑且愧疚的善意,誰能拉他們一把

5/3 我所見的孟加拉:困惑且愧疚的善意,誰能拉他們一把

我回到台灣了!

我本來想說來到孟加拉可能會拉肚子、中暑,

沒想到最後竟然是感冒?!

不過還好,我有帶日本感冒成藥,

把症狀壓了下來,

除了喉嚨痛和身體纖纖外,其他一切安好,

還是順利地和團隊跑完所有行程!



這一趟旅行千言萬語,

從沒想過自己有機會進到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營。

也沒想過,即便心裡做再多準備,

還是被現場畫面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有很多東西想跟大家分享,

也有很多疑問沒能找到解答。

感謝我的網站莫名其妙被孟加拉封鎖,

讓我有更多時間好好思考、撰文,

希望能帶大家循序漸進地走進我所看見的世界。

(關於網站被封鎖,之後有機會再聊)



對我來說,這一趟不只是苦羅興亞人所苦,

也一併瞥見了孟加拉,這個濕熱擁擠的國度。

接下來我會用半日記半思辨的方式,

跟你們介紹我所看見的孟加拉。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國土面積:14.8萬 km2

人口數:1.6億人

人均GDP:2,147美元

首都:達卡 Dhaka

建國年份:1971

簡介:以極高的人口密度著稱,平均每平方公里住了 1,100 多人,世界排名前十名。過去和巴基斯坦曾為同一個國家,但在 1971 年一場浴血奮戰後,孟加拉在印度支持下獨立了出來。過去孟加拉曾是貧窮的代名詞,但近幾年政局和社會逐漸穩定,加上政府努力吸引外資,發展紡織業,經濟成長來到南亞之冠,是全球前五大成衣出口國。



熱浪、落地簽、泥土路

一落地孟加拉,我立刻感受到溫度的不友善。

我是個很怕熱的人,

出發前恐慌似的買了一箱超涼濕紙巾和爽身噴霧,

準備要跟孟加拉的高溫奮戰。

只是沒想到我連機場大樓都還沒出,

光是在室內就可以被熱浪擊倒。



原以為孟加拉的熱是高雄那種,

太陽很曬,但至少有風。

結果不是,孟加拉的熱鐵錚錚就是台北。

體感 40 度,曬乾你的同時又把你悶出一身汗。

我們光是從首都達卡機場的國際線換到國內線,

我的身體就像剛走完沙灘,又黏又濕。

(據說我們抵達當週剛好是孟加拉難得的熱浪,真是謝囉)



講講基礎建設。

孟加拉的達卡機場很不像首都機場,

天花板是裂的,沙發是破的,

海關人員會躺在椅子上睡覺,

完全不用顧慮國際旅客給他打多少印象分數。



我們落地孟加拉的第一關就遇到魔王。

這次全團使用落地簽,

在孟加拉申請落地簽,你要有邀請信、回程機票、飯店資訊。

以前入境其他國家,也要填差不多的資訊,

但孟加拉給我的感覺是他們是真心要確定你不會滯留,才會放你進去。

我們是晚上 10 點半抵達達卡機場,表定半夜 1 點出關入住飯店,

結果 2 個小時過去了,

移民官要我們全團的人找地方待著,就等。

等什麼?我們一頭霧水。

後來隱約聽到移民官說要我們在孟加拉的保人親自來機場接我們,

他才可以發給我們落地簽。

但那是半夜 1 點啊!

孟加拉的交通比台灣混亂,鄉鎮之間也比台灣遠,

絕對不是什麼從信義區開車到松山機場接人的小 case。

於是我們就在機場等了整整 7 個小時,

我躺在被菸燙過的椅子上睡了又醒、醒了又睡,

一起身,看到同行的團員每個人身上都是蒼蠅,

突然覺得好荒謬,說了句「我們是牛嗎」,大家都笑成一團。





我們入境孟加拉,已經是早上 6 點的事,

就這樣錯過了第一晚的飯店,無法退款。

就在你以為事情不會更糟時,第二關好快就來了。

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孟加拉東南方的 Cox’s Bazar,

需要轉搭國內線 1.5 小時才會抵達。

但因為我們在孟加拉的保人沒有登機證,無法進到機場內和我們會合,

我們只好跟著他繞機場外圍。

說外圍也沒多外圍,就只是機場外面的馬路,

但你會覺得像極了鄉間的產業道路。

這段路上你需要拖著行李箱閃過各種車輛,

還要跨過各種繩索、階梯、路障,

你會以為自己在比極限體能王。

最後抵達國內線大廳時已經有個夥伴的行李箱輪子碎掉了。




轉搭國內線的體驗差不多,就不多描述。

倒是要特別提一下,我們有個團員有黑卡,

我們得以進到機場貴賓室享受一段短暫的寧靜(和冷氣)。

雖然貴賓室裡只有簡單的餐點和汽水,

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天堂。




進到 Cox’s Bazar,是下一個等級的體驗。

我在達卡機場上演航站情緣時,

因為實在太無聊,就去翻了機場的旅遊簡介。

上面寫道:「 Cox’s Bazar 是孟加拉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有著全世界最長且不間斷的海灘。」


只能說,海灘的部分是真的。



牛、垃圾、喇叭聲

以及待在路邊的孟加拉人

第一印象當然還是熱,但視覺和聽覺都開始有了新意。

首先是大街小巷的 Tuktuk(嘟嘟車)。

這就跟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

孟加拉的庶民交通工具就是這個嘟嘟車。

它的載客數範圍非常廣,

從只有司機一人,到一家子在裡頭開趴,多少人都不成問題。

我看過最多的是前座 4 人後座 5 人,

還看過載了 4 隻羊的。





有了嘟嘟車,交通就不會太有秩序。

來到孟加拉,你會習慣兩種聲音。

第一個是一天五次的喚拜聲,

第二個是一週七天、一天 24 小時的喇叭聲。

在這裡,喇叭是一種善意提醒,

跟台灣人的「借過喔」差不多。

這些嘟嘟車車速可快可慢,

當它飆車時,你會以為自己要被藤原拓海撞飛;

當它慢條斯理時,你又會被卡在路中間氣得半死。

所以汽車就要不斷按喇叭,跟這些嘟嘟車借過。

孟加拉是雙向車道,

通常馬路都不大條,左右各一線道。

可是你就會看到一台嘟嘟車超另外一台嘟嘟車,

然後汽車又要超第二台嘟嘟車,

就是「我超車你的超車」的概念。

我最高紀錄看過三台車子並行的。





理論上孟加拉是右駕(靠左行駛),

但我印象中我們比較常待在右線道(沒錯,就是對向)。



第二個印象是「垃圾」。

Cox’s Bazar 街頭巷尾都是垃圾,

馬路旁是垃圾,水溝裡是垃圾,

只要你看到的「地面」,放眼望去都是垃圾。

剛剛提到交通,我還沒有「落後」的想法,

孟加拉有嘟嘟車,如同台灣有機車,

只是便利性的問題。

但垃圾是我第一次有來到「開發中國家」的感覺。

因為這些垃圾會污染下水道,

也會造成水溝堵塞,影響水資源循環。

而且 Cox’s Bazar 沒有收垃圾的概念,

家戶的垃圾都是丟到某一個巨大的空地集中焚燒。

這個焚燒又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對環境二度傷害。





垃圾不止傷環境,還傷動物。

Cox’s Bazar 的馬路隨處可見牛、羊、雞。

我在我們飯店外就看到好幾隻牛,

大馬路上還有羊群穿梭在嘟嘟車之間。

而這些動物都會吃地上的垃圾,

我還看到一隻烏鴉叼著一片塑膠飛到電線竿上「細細品嚐」。



既然講到水資源,有個旅行建議。

在孟加拉.不要冒險喝生水。

任何會進到你嘴巴裡的水,都請用瓶裝水,

就連刷牙都不能馬虎。

所以每一晚我都要先把瓶裝水倒到水杯裡,

再用水杯洗牙刷漱口,

很麻煩,但你不會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行程裡因為刷牙而生病。



食物的部分我們也是小心翼翼。

世展會夥伴叮囑我們不要隨便吃外面的餐廳,

有個人抱著哥倫布拓荒的精神去試了,

最後抱病拉肚子。

(聽說蛋也要吃全熟,但我吃了三天的飯店早餐太陽蛋都沒事,所以可能也有體質差異?)



或許是因為我們此行是來工作的,

所以大家特別小心,不希望自己的冒險精神影響全體行動。

但如果你是自己要來玩,

在首都達卡應該是不用如此戰戰兢兢。

我猜的,不要叫我負責。



接著聊聊人。

在 Cox’s Bazar,人們同時很有活力,

但也很無所事事。

他們大多時候都在路上,

要嘛坐在嘟嘟車上等人,

要嘛坐在路邊小吃攤發呆,

總之你會覺得「人們很常定點待著」。

你回想一下台北或高雄的街頭,

會定點站在路邊的人,不是等公車,就是等紅綠燈。

總之你是有目的的待。

但他們孟加拉人就是待著,或坐或站,

這情況比較像台灣的鄉下,

一些長輩閒來沒事就坐在騎樓,

但孟加拉是連年輕男子都是如此。



但他們又同時很有活力。

你會看到他們在路邊蓋房子、鋪紅磚;

經過市集時他們奮力叫賣,

小小年紀的男孩要幫忙扛瓦斯回家,

女生則要幫忙照顧更小的弟妹。



後來我想通了。

他們不是懶惰,是因為真的沒事做。

他們只有一部分人有手機,大部分的人沒有電腦。

除了那些勞力活,他們沒別的事可作。

所以路上很多赤腳走路的人,

他們通常都步行,

反正時間很多,慢慢走無仿。



Cox’s Bazar 的成年女性大多都有戴頭巾,包多包少的差別。

你很少看到女性單獨走在路上,

更別說女性獨自用餐。

他們大多跟男性走在一起,

要不然就是一個媽媽帶好幾個小孩。

孟加拉是伊斯蘭教國家,

並不提倡節育觀念,

一個家庭通常會有 2 個以上的孩子,5 個是常態。

但讓我更訝異的是,

孟加拉人會讓小孩自己在外面走動。

我們往返難民營的公路上,

偶爾會看到不滿 5 歲的幼兒光溜溜地出現在路邊,

可能是玩水,可能是玩沙,

而身旁不見得有大人。

這在台灣社會應該會被控訴虐童吧。



困惑且愧疚的善意

該避免的彌賽亞情結

我在孟加拉的時間不長,

觀察的範圍也僅在 Cox’s bazar,

所以很多觀察可能是有偏差的。

或許首都達卡會好許多,

所以我的觀察不能運用在整個孟加拉。

但對我來說,一整路都是一場思辨。



我在每天往返難民營的路上,

常常會盯著車窗外的街景思考,

為什麼國與國的發展會落差這麼大?

為什麼這裡的女性願意受制於這麼多規範?

如果有人來跟他們說垃圾對環境的危害,會不會有幫助?

各種問句像漫畫對話框,不斷從我腦袋冒出。

看著孩子衣不蔽體地在路上行走,

我甚至起了「我能不能救他」的念頭。

但要怎麼救?

或是更確切地問,

用「救」這個詞對嗎?

你是要救一個人,還是救一個國家?

因為你很明顯感受到這個孩子面臨的是整個國家的問題。

基礎建設不足、

經濟發展單一、

產業缺乏升級動能。

沒錯,他們是有龐大的人口紅利,

但只要上述這些問題不改善,

過多的人口只會成為更大的壓力。



在孟加拉的第三天,

我終於按耐不住疑惑,轉頭問可心(我的 YT 共同主持人),

我「想救他們」的念頭,是不是不應該?

可心說,任誰看到眼前的畫面,

都會想要幫助他們,這個感受沒有不對。

但我們要避免的是「彌賽亞情結」。

我們不能心裡覺得「我要來拯救你們」,

而是「你需要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幫忙」。



仔細想想,現在的孟加拉有點類似 1950 年代的台灣。

當時台灣仍是未開發狀態,仰賴美援來的糧食和建設,

公共衛生也不好,有五分之一人口感染瘧疾,

(我這次來也是被醫生叮嚀一定要吃瘧疾藥。)

說不定當時只要有外國人來到台灣,

看到我們的小孩穿著「麵粉袋內褲」在路上跑來跑去,

也會產生我看孟加拉同等的心情。



但台灣還是熬了過來。

所以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未開發國家要進展到開發中國家,

的確需要外界的幫助,

例如國際組織的技術、已開發國家的贊助。

但「不能只有」外界的幫助,

還要有當地自己想突破困境的決心。

這次我們全程由孟加拉世界展望會員工帶領,

在最後一晚的感恩餐會上,

擔任我們翻譯的年輕孟加拉女性 Sathi 說,

謝謝我們願意來到孟加拉,

聆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改善當地狀況。



踏出第一步,靠得是別人拉你一把;

但要走得遠,靠得是自己的堅持。

孟加拉要擺脫「低度開發國家」往「開發中國家」邁進,

靠得不是更多國際捐款,

而是有更多 Sathi。



今天花了將近 4 千字,講了孟加拉的故事。

很心疼,但至少有改善的機會。

接下來,才是真正令人絕望的章節。



羅興亞人難民營,

已經不是「救與不救」的問題。

而是如何在「已知沒有解法」的謎題中,

尋找出任何一絲希望的微光。



我會盡快整理好我的思緒,

跟大家聊聊我眼中的羅興亞難民營。

Comments

  1. xxxxcat

    關鍵字,世展會夥伴&黑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