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迪美國行

7/25 「打壓對手是沒有用的」美中科技戰至今走到哪兒,又會往哪兒去

7/25 「打壓對手是沒有用的」美中科技戰至今走到哪兒,又會往哪兒去

昨天是比較軟性的文章,

但今天開始就要來硬的囉!

讓你們感受一下我在美國都受到什麼樣的資訊轟炸。(不是)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台灣很有感的——

中美科技戰




這是參訪團第二天的行程,

國務院替我們找來兩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厲害到我必須要先介紹他們的背景。




安雅·曼紐爾 Anja Manuel

安雅曾經擔任過美國國務院官員,

以及美國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成員,

她現在是阿斯彭戰略集團和安全論壇(Aspen Strategy Group and Security Forum)的執行董事。

這個阿斯彭安全論壇並非小咖,

而是美國重要的兩黨外交政策論壇,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它代表了美國政壇的真實聲音。

(特別強調是「聲音」,而非官方正式聲明。)




馬克·柯恩 Mark Cohen

馬克是智財權的專家,

他是第一位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高級專利專員,

也曾擔任過微軟的 IP 總監,

現在是柏克萊法律與技術中心亞洲 IP 計畫的負責人。



(左:Mark Cohen;右:Anja Manuel




小插曲。馬克在會議結束後跑來找我,

突然就用中文開始和我聊台灣鄉土文學,嚇死我。

原來他的碩士學位是在台灣拿到的,

而且正是研究台灣鄉土文學。

傻眼,一個外國人比我還懂黃春明,我慚愧。




接下來,我會先快速分享他們兩位的短講重點,

然後再進入到最重要的部分:記者提問。

避免大家覺得短講 hen 無聊,

我先預告各國記者的問題有哪些,

你會覺得,媽呀這群記者的問題也太尖銳了吧他們是鯊魚嗎(不是):

制裁中國是結束中美兩國科技戰最好的方法嗎?(印尼記者)

美國對中國的壓力反而會讓盟友(例如南韓)感到困擾,您怎麼看?(南韓記者)

美國政治的兩極化分裂將如何影響對華關係和科技競爭?(西班牙記者)

中國科技和經濟的成長已經達到頂峰了嗎?(西班牙記者第二個問題)

美國如何為中小型國家打造雙贏局面?(越南記者)

如何看待中國在非洲推動一帶一路產生的債務問題?(迦納記者)

除了赴美設廠,台灣在美中科技戰中,有沒有別的可以貢獻?(台灣記者 aka 我)




美中科技戰至今走到哪兒了

by Anja Manuel

我們談談美中雙邊經濟。

如果你是一家消費類型的私人公司,例如星巴克或麥當勞,

你一樣可以在中國過得很好;

然而,如果你是內容公司,例如拍電影的,

中國市場還是很有潛力,但你會越來越難在中國市場賺到錢,

因為中國現在對於內容審查更加嚴格了。

因此,這就能帶到最困難的一個部分——

美中經濟脫鉤



老實說,美中很早以前就開始「脫鉤」了。

我想雙方大約五六年前就醒了。

(敏迪 murmur:我猜大約就是川普第一次對中芯和中興動刀的時候。)




大約從五、六年前開始,

中國人開始將美國軟體移出中國國有企業,

我們也看到共產黨開始塞黨員進入跨國公司的董事會,

企圖使企業更加「國內化」,而非國際化,

而且這不只是針對美國企業,而是針對來自全球的公司。




接著,我們來看看美國。

任何涉及美國國家安全或人權的事情,美國都試圖撤離了,

例如,我們已經看到美國實施了更嚴格的對中出口管制,

一開始只是用於製造先進製程的設備,

後來美國又說,噢中國的一些雲端計算電腦也是使用這些先進晶片,

所以也開始限制那方面的晶片出口。

我想,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出口限制的法案。




但我總是這樣對美國朋友們說:

這樣的限制並不會減慢中國追上來的速度。

中國根本不需要美國的資金,

他們自己國內就超有錢的了,

還有來自中東或其他地方的資金,

所以美國應該要更加小心。

光是限制出口並不能真的讓美國贏得這場競賽,

我們需要的不是「守成」,而是「跑得夠快」。

去年通過的《晶片與科技法案》就是很棒的方法,

但到現在錢都還沒撥下來,動作太慢了。

總之,那個法案才是我們美國現在該做的事,

也就是提升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技術,

而不是藉著拖慢中國來讓我們美國變得更好。




敏迪的解讀和心得:

Anja 非常直言不諱。

這場是我們整個行程的第三個短講,

前兩個是奧克蘭港口和美國海岸防衛隊,

他們在對中議題上都沒有這麼直接。




令人訝異的是,如果你在 YouTube 上搜尋 Anja 的名字,

你會找到她 2019 年在 TED 的演講影片,

那時候她就對著觀眾說過:「小心中國。」




依我個人的觀察, Anja 算是美國政策圈中相較鷹派的。

她可能不是最鷹的那個,

但至少很早就開始觀察中國對美國的威脅(科技層面)。




在這樣的定義之下,

當 Anja 最後的結論是「領跑,而非打壓」時,

我相信她不是在說溫柔話,

而是真的認為美國現今限制出口已不足以阻擋中國,

真正重要的,是讓自己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這一點也值得台灣關注和省思。




另外,我也採信她對於美國未來政策的預測。

Anja 認為,美國對中國科技出口的限制範圍將會越來越廣,

意味著這已經是「頭也不回」的政策走向。

或許我們短期內會看到美國可能對中國略施小惠,

但整體來說,我認為美中經濟的脫鉤將會越來越明顯。

(雖然他們都說這只是「去風險化」,但我覺得這個是講給中國聽的。)





今天先停在這裡,

因為如果我再把 Mark 的短講以及各國記者的 Q&A 都寫進來,

你們可能會看到睡著。(?)

今天先認識美國對美中科技戰的想法,

先放心裡好好思量,

明天我們將更深入探討,

這幾年下來,中國的智財實力變得如何,

是否已經超越美國了呢?

更重要的是看看各國記者如何拋出艱難的提問,

包含我的。(相較之下,我真是溫良恭儉讓。)

我們明天待續。

Comments

  1. XXXXcat

    我猜”目田”時報記者還活在美國即將全面打死中國的平行宇宙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