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禮拜五,就不寫長篇大論了,
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支影片和一篇文章。
BBC 最近製作了一支短片,
不長, 9 分多鐘,
但內容精準到足以讓外國觀眾知道台灣正面對著什麼樣的威脅。
我會直接用文字帶大家看過一遍,
並加上我個人的心得和註解,
有興趣的人還是很建議去看原始影片;
最後我會再分享一個網友的文章,給大家一點安定的力量。
這支影片的標題為:
【 BBC 新聞之夜:台灣微晶片能否作為「矽盾」來抵禦中國「武統」?】。
開場直接帶到金門,
畫面上工匠正在把砲彈變成菜刀,
要不是我們早就熟悉金門菜刀的由來,
外國人看到這幕應該會覺得有種衝突感;
訪問完工匠後,
BBC 記者站在佈滿軌條砦的金門沙灘上說了這段話:
「如果中國認為入侵這個有幾千名士兵駐守的小島(金門)風險太大,
那麼想像一下,
若要對 150 公里外、有成千上萬名士兵防守的台灣做一樣的事,
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接著畫面來到新竹科學園區的晶片廠。
這是我們少數看得到的晶片製造場景,
過往這些機器設備都被視為企業機密,
但 BBC 還是找到門路拍攝了。

記者訪問了晶片廠的主管,
這位主管表示,最近美國祭出的晶片禁令相當嚴格,
對他們來說影響很大,
他們必須要遵守,
「而且是馬上實施(immediately)」,該主管說。
BBC 記者說,
台灣在微晶片製造領域的非凡主導地位,
衍生出所謂的「矽盾」理論,
並認為全世界所有國家,包含中國,
都有充分理由不破壞這個重要的產業,
不過記者話鋒一轉,對「矽盾」打了個問號。
「美國的新規定是否導致台灣變成中國想要搶奪的目標?
或者,這阻止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進步所須冒的必要風險?」
這個問題, BBC 記者找了兩個人來回答。
第一位是曹興誠,
曹興誠第一句話就是:
「對美國來說,這是必須的。
你不能讓一個中國政權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是對世界、民主、自由和人類的一個重大威脅。」

這幾個月來,曹興誠成為台灣最新抗中代表人物,
我不確定 BBC 是基於什麼目的採訪曹,
但至少對於我們這輩來說,
曹是罕見願意站出來抗中的「有資源的長輩」,
(不管他過去說過什麼,至少現在的他是這樣的立場。)
而這對像敏迪我這樣被長期告誡不要碰政治的中生代來說,
鼓舞的效果大於詫異。
曹興誠的態度很明確,
他認為美國會幫助,也應該幫助台灣抵禦中國進犯,
他還讚許美國的晶片禁令,
因為他認為「這可以阻止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怪物」。
但 BBC 不會只呈現一種聲音,
因為事實就是,台灣也不只有一種聲音。
BBC 另外訪問了李喜明,台灣前參謀總長。
「除了你自己,沒人可以依靠。」李喜明說。

「當海峽兩岸發生事情了,美國前來援助,這當然是好事。但美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考量,我們不能保證美國會派遣海軍力量來保護我們。」
從台灣前參謀總長口中聽到這番話,我相信有些人會感到焦慮,
但這的確是台灣部分民眾的想法。
你現在到路上街訪,
應該有一半的人會跟你說美國不會幫我們打這場仗;
這個想法可能基於對美國的不信任,
也可能是像李喜明這樣,
看出了美國國內意見的分歧,
進而做出保守的判斷;
無論是哪一種原因,
我們最好都要捲起袖子,為不確定的風險做準備。
順著這個邏輯,
BBC 也拍攝了正在學習急難包紮的學員們。
記者訪問了三個台灣人(其中一個我還認識),
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
台灣和中國之間很有可能發生戰爭,
所以他們要來學習急救的技能,未雨綢繆。

其中一個女子還說,
她感到非常驚訝,
上這門課的年輕人竟比像她這樣的中年人還多。
俄烏戰爭爆發後,台海的確開始瀰漫著風雨欲來的氣息,
接著裴洛西抵台,風勢更強了些,
直到全世界的人在二十大上目睹,
習近平原來可以把事情做得這麼絕,
才真的驗證了各界的猜測;
關於戰爭的討論越來越浮上檯面,
也讓更多年輕人開始思考如何做準備。
這支影片的倒數第二位受訪者,
出乎我意料,竟然是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
吳釗燮同意了「戰爭可能發生」的說法,
表示「我們(台灣)不應該太過樂觀」,
「不應該太輕率地認為中國可能不會進攻台灣」。

而且在這幾句話之前,
吳特別強調,
台灣一直在尋求的武器,希望能夠被順利交付,
我猜這句話是講給美國,
或任何可以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聽的;
這在俄烏戰爭後相當具有說服力,
尤其在大家看到烏克蘭是如何運用各國支援的防禦型武器,
將全球軍事力量第二名的俄羅斯拒於門外後,
吳在這時候巧妙地借力使力,
明示暗示台灣的盟友們:
「給我們武器,讓我們可以保護自己。」
影片的最後一個受訪者,
是一個住在金門的老兵,
這個老兵在對岸的廈門擁有三間房地產,
他對 BBC 記者說:
「我覺得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一個民族,幾千年來很少出兵去攻打弱小的國家。」

影片最後回到金門沙灘上的軌條砦,
留下更多未解的難題。
你在這支影片裡跟誰比較接近呢?
是受到影響的金門工匠?
是對美國有信心的曹興誠?
是相信和平的老兵?
還是動身學包紮的年輕人?
或許我們每個面相都有一部分的他們,
情緒不會只有單一一個。
我們可能同時感到焦慮,
但在學會包紮後有了點信心;
我們可能對美國不抱期望,
但看到日澳英美等國在印太軍演,
又再次相信民主陣線的存在意義。
複雜的情緒是合理的,
畢竟我們常說,風雨生信心,
有些時候把藍圖畫出來,
再遠再難走的路,
看得到路徑,就不擔心了。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篇文。
如果你想跟影片中的人一樣做好準備,
想找些課來上,甚至想規劃移居海外,
文章裡都有稍微介紹到。
我其實最推薦的是關於移民那一段話: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決定,烏俄戰爭期間海外烏克蘭人在各國努力宣傳、和當地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和社會團體打好關係、打擊假訊息、募資等行動,也為抵抗侵略做出很多貢獻。
所以有能力移民的還是應該要考慮,留得青山在,戰後台灣各行各業可能都會損失許多珍貴人才,而海外台灣人回流就是這塊土地能夠再起的關鍵。」
假設戰爭真的來了,
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幹嘛,要如何為台灣盡一份心力,
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