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

12/14 公投特輯終《公投綁大選》:重點不是綁不綁,重點是時間

12/14 公投特輯終《公投綁大選》:重點不是綁不綁,重點是時間

終於來到這次公投特輯最後一集了。

一路從11月初寫到現在,好像上了一堂公民衝刺班。

我們在一個半月內從不認識「公投」,

到現在已經知道萊劑到底是什麼、

核四安檢有沒有過,以及三接再外推方案長什麼樣子。

過程之中也看到很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和我一樣自發性製作專題,

整個社會彷彿展開了一場超大型實驗,

檢驗台灣社會對公共議題的敏銳度。

經過這段時間的討論和練習,

無論這周末開票出來結果為何,

我都覺得台灣公民社會著實前進了一小步。




今天是最後一題,簡稱為公投綁大選。

我知道有許多媒體都把這題放在第一個講,

一來因為與「公投制度」本身有關,放前面有種承先啟後的感覺。

二來我覺得,這是四題當中「殺傷力」最小的。

仔細想想,其他三題的結果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但這一題頂多就是未來綁不綁大選,不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

所以拿這題打頭陣,的確是比較容易讓觀眾入門。




但我反而認為,有了前面三題的討論,

才能凸顯最後這一題的重要性。

為什麼?

我們開始囉。




公告案次:19

領銜人:江啟臣

公投題目: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

全國性選舉,指的是全國各縣市民都會同一天出門投票的選舉。

台灣總共有四種全國性選舉,

總統選舉立委選舉這兩個綁在一起投,

地方首長議會選舉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綁一起。

兩場選舉相隔兩年,

也就是說,台灣每兩年就有一場全國人民動起來的大型選舉。




所以這題公投在投什麼呢?

就是未來每個公投成案當天算起半年內

如果遇到全國性選舉,這份公投案就要在舉行全國性選舉的當天一起投票。




那目前的公投法規定如何呢?

現行公投法第23條:「公民投票日定於八月第四個星期六,自中華民國一百一十年起,每二年舉行一次。」




意即現在法律規定有個明確的「公投日」,跟大選脫鉤。

像今年的公投日期原本是8月28日,

是因為疫情才延後到12月18日。

如果按照現行公投法的規定,下一次的公投日會落在2023年8月26日。

而在這次公投日和下次公投日之間,就不會另外舉辦公投。




這時候你可能會納悶,不對啊,我們2018年11月24那次不就綁在一起嗎?

正是因為那1124公投投到天荒地老,

民進黨在2019年重新修改公投法,另外設立了這條「公投日」。

把公投和大選分開,避免重演1124邊開票邊投票的荒謬情況。




欸,那為什麼這次又要重新把「綁大選」拉回來呢?

這裡我們就要來認識提案方的想法了。

這個提案人是國民黨前黨主席江啟臣,

他在理由書上寫:

「現行『專設公投日』會降低投票率,不符合我國民主文化,公投綁大選才能提高投票率,讓公民充分參與,形塑高民主素養,深度審議思辨的公民社會。

公民綁大選絕對是利大於弊,不但能讓公投更具民主正當性,更能大幅降低行政成本,還得促進民主討論,迫使候選人必須回應公眾關心的議題。」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敏迪你把「國民黨」寫出來,

是不是刻意要挑起政黨對立!蛤?蛤!

不是,如果真要挑,我前面三題早就挑好挑滿,哪還等到這一天(欸不是)。

而是我們要拿國民黨「在野黨」的身分出來看。




我們公投特輯前傳就有提到,

公投是民主制度的延伸和補充。

民主選舉通常都是選人,而公投就是補足以外,關於單一事件的民意展現。

所以遇到政府強渡關山,而在野黨又因為席次過少無法阻擋時,

只好用公投來制衡政府的決策。

所以在這樣的邏輯下,你覺得執政黨有需要推出政策型公投嗎?

不需要呀,他都已經執政了,想做什麼就去做,為什麼還要公投呢?

所以通常公投都是由「席次較少的在野黨」提出,

向政府表達民間不滿意的聲音。

(修憲公投則不一定,因為修憲必須要取得民意正當性,不能說改就改)




所以你可以看見這次四個公投,通通都是對於政府現有政策不滿。

四個公投的反方也通通都是政府的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果,「在野黨」是非常希望公投具有一定力量的。

順著這個邏輯下來,公投的投票率就相當重要了。

如果公投的投票率太低,或是通過門檻太高

這個民主工具就失效了。

這就是為什麼江啟臣要提出「公投綁大選」的提案,

理由書上寫得很清楚,就是為了提高投票率




為什麼綁大選就可以提高投票率?

這題雖然很簡單,但還是要特別拉出來講一下。

最直觀的回答當然是「所有票一起投一投」。

今天大家都回鄉投總統和立委了,公投就順便投呀,多方便。

而提案方的理由書上也提出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迫使候選人表態

我們回頭看看台灣過往的選舉,是不是都有個母雞帶小雞的效應?

例如國民兩黨推出來的總統候選人,一定會幫當時的立委候選人造勢。

如果立委沒有表態支持黨內總統候選人,

媒體就會衝出來說「噢你們內鬨」,反之亦然。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不同選舉綁在一起時,

候選人的確需要為另外一個議題表態。

所以提案方認為,這種表態有助於選民更加認識候選人的立場,

使得公投結果更具民主正當性。




另外過往也因為綁大選,候選人也都會針對每個題目特別宣傳。

這時公投題目也成了「小雞」,被候選人帶到選民面前,給大家看個仔細。

綜合以上各種原因,

公投綁大選是的確可以提高投票率的。

但是,霸特,

我們有沒有想過,投票率到底要多少才算夠高呢

40%?60%?還是要80%?

這時我們就要來回顧公投法的修法歷史。

台灣的公投法誕生得有點晚,2003年才有。

可是2003年的初代公投法的門檻有夠高,

連署人數須達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人均數百分之五以上。

成案後,投票總人數佔投票權人的二分之一,且有效票中同意票過半,才會通過。

欸這門檻超爆高耶!

過去台灣總統大選投票率最低曾落到66%(2016年),

連總統大選都勉強超過60%,公投又怎麼可能超過50%呢?

所以2017年,立法院修改公投法,進入2.0版本。

這個版本下修所有門檻,連署門檻從5%下降到1.5%。

最重要的是投票率門檻,從50%下降到25%,直接打對折。

這意味著,只要有效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數達到選舉人數的1/4,公投就會通過。




依照目前台灣藍綠版圖來看,就算是在野黨,應該都會有25%以上的支持率。

所以這個門檻已經避開了「反方杯葛不投票」的危機,

也不至於像以前那樣難如登天。

所以在現在的情境之下,公投不見得要綁大選,也有機會達到通過門檻。

這是和2017年以前最不一樣的地方。




投票率越高越好不是嗎?

但這個題目關係到另一個問題:時間

這時你可能會說,敏迪,投票率越高越能展現民意啊,

我們不能說現在門檻下修了,所以就不用鼓勵更多人出來投票了,

這反而是民主開倒車,不是嗎?

沒錯,這也是我做公投特輯的目的,

就是盡可能讓全台灣人都知道,現在要公投啦,大家做好功課啊。

但仔細看這個題目,它綁定了另外一件事:時間




主文裡提到「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

這會變成什麼狀態呢?

就是只要在半年內成案,不管你離大選多近,都有可能要立刻進行投票。

例如我們12月30日要大選了,有一個公投在11月20號成案,

全台灣公民就得在40天內認識這個公投案,然後進去投票箱裡蓋同意還是不同意。

原本這個提案主文寫的是「一到六個月內」,

但公投法有一條應保有90天內公告成案的規定,所以提案人就改成「半年內」。

那這個公投如果通過了,就要回頭看立法院要不要修掉這90天的期限。

如果不修,就是成案後三到六個月內碰到大選就要投。

如果公投法也要跟著修,就是成案後半年內碰到大選就要投。




問題來了,

你覺得這時間夠不夠你研究公投題目呢?

敏迪我這次做公投特輯,幾乎是廢寢忘食全力投入。

我也是跟大家一樣,從零開始研究。

我們團隊三個人,每個題目花整整一個禮拜進行討論、撰寫,

將近六個禮拜才把四個公投題目搞清楚。

還不用說我是全職喔,幾乎是24小時都泡在資料裡面,

連中午去外面吃午餐都在看公投辯論影片(食慾-100)。

我幾乎將這幾周的時間都投入到公投題目裡了,

相信其他有工作、學業的人們,更難抽出時間大量理解這些複雜的議題。




我們回顧一下2018年那場破天荒的九合一選舉。

當時總共有10個公投案,

給大家看一下他們分別在投票前多久成案的:



成案日期:

10月2日:「降低火力發電量」

10月9日:「停建煤電設備」、「維持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民法婚姻限定一男一女」、「國中小禁止實施同志教育」、「民法婚姻以外形式保障同性伴侶」、「東京奧運臺灣正名」

10月11日:「婚姻平權」、「確立性別平等教育」

10月17日:「廢止「核電停運」」(補件)

選舉日期:2018年11月24日




經過我掐指一算,距離投票日最久的是54天,最短的是44天。

等於是全台灣人要在54天內認識10個公投題目,

而且包含煤電、核電、民法、奧運、日本核災,

通通都是專家學者需花費數年研究的專業議題。

我希望你回想一下,2018那次公投,你是否明確認識所有議題才去投票?

我可以很老實跟大家說,

我沒有。

我幾乎就是帶著政黨的口號進去投票所的,

要不然我根本不記得哪個案在幾號,也不知道核食到底是指什麼。

這就是我自己的教訓,也是為什麼我要做公投特輯。




如果你的2018年跟我一樣,那我希望你重視「時間」的重要性。




國外的公投都怎麼辦呢

畢竟我是寫國際新聞的,每次遇到台灣的事件,我都會舉國外為例。

在「時間充足」這一點,我想舉瑞士為例。

瑞士是全世界最愛公投的國家,

只要是全國性的重大議題,都要經過公民投票表決。

那他們多愛舉行公投呢?

一年四次。

對,我們台灣是兩年一次,他們一年四次,傻眼。

但是頻率高,不代表每個公投案都草率待之。

瑞士一個公投案的連署時間大多落在一年多,

然後從提案到成案還要再經過數年的時間。

這期間,政府須和提案方進行協商、辯論,

經過一連串的公民參與,才真正付諸公投。

那瑞士的公投有沒有綁大選呢?

完全不綁。

以2019年來說,瑞士大選辦在10月20日,

同年瑞士也舉辦了兩次公投,分別是2月10日跟5月19日,就事實而言也沒有綁大選。

(只有一次1925年和聯邦選舉一起舉辦)




另外英國和法國也都有全國性公投,

實務上大多都和大選分開舉行,

例如我們最熟悉的英國脫歐公投,就和當年舉行的大選辦在不同天。




綁與不綁,門檻不同

少數會綁大選的國家我們可以看看德國。

德國和美國一樣,都是聯邦國家。

他們都沒有全國層級的公投,但在各邦裡頭都有各自的公投制度。

其中德國漢堡邦的公投實務上就會綁大選。

但這裡有個很特別的制度,就是「綁與不綁,門檻不同」。

漢堡邦的公投法規定,如果綁大選,投票率門檻就比較高,是同天選舉投票率的50%。

如果不綁大選,那就是同意票過半,且同意票數達到有投票權人數的20%就通過。

這個設計就變成「有綁大選門檻較高;沒綁大選門檻需降低」的動態門檻。




另外也援引法律白話文的資料。

他們發現,不管是綁大選的德國,還是不綁的瑞士,

一個公投案的提案到投票時間都比台灣漫長很多,

往往都會拉到兩到三年以上。

所以綁與不綁其實不是重點

有沒有足夠的時間讓選民理解主文背後的所有意涵,這才是要解決的重點。

(P.S. 我覺得法白的公投特輯也都做得超好,大推)




過短的時間,導致過簡的宣傳

最後我想趁機聊聊公投「題目」。

我們從剛剛一路推斷下來,台灣過往的公投討論時間都是不夠的。

(我甚至覺得這次也不夠)

然而,正反兩方為了在最短時間內達到宣傳效果,

紛紛祭出簡化好記的口號。

我說的還不是「四個同意,台灣更美麗」、「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這種。

我要講的是「公投題目的簡稱」。

你有沒有發現,

同一個案件,國民黨的簡稱是珍愛藻礁,民進黨的簡稱卻是停建三接

是的,光是採用什麼簡稱就足以影響選民對這題的看法。

以國民黨的簡稱來看,你投不同意,你就是不愛藻礁。

以民進黨的簡稱來看,你投同意,你就是不支持三接。

同一個題目,大家各自找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解讀,

也更方便提升民眾對另一方的反對情緒。

(例如指著對方說「你就是不保育環境」、「你就是不支持能源轉型」)




我一直覺得2018年的「反核食」簡稱最糟糕。

因為一直講核食核食,大家就以為真的會開放有核汙染的食物進來。

但仔細看公投主文,它講的是「核災地區」的食物,並不是一定受到核污染。

實際上還是會經過程序檢驗,沒有輻射殘值的食物才會進來。

但因為這個「反核食」簡稱,導致人心惶惶,

以為真的開放就會吃到有輻射汙染的食物,所以紛紛投下同意票。

也讓台灣和日本政府之間留下一道嫌隙。




結論:重點不是綁不綁大選,而是我們有多少時間

回到「公投綁大選」,我認為也有一樣問題。

因為大家看到這個簡稱,就覺得只要思考要不要綁大選

卻忽略同樣在主文中一樣重要的「半年內」

可能會導致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認識艱深的政策題目,

而且還有可能不只一題!

作為一個曾經全力投入了解公投題目的人,

我認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

就算公投綁大選真的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但我們疏於理解所做出的政治決策,很有可能會花費更多稅金,

或是錯過產業轉型帶來的更多收益。

所以這題我的結論是不同意。




公投特輯將在這裡收尾。

這六週來,我們從一臉懵懂,到現在略能述說。

如果問我這過程獲得了什麼,

我會說我們一起上了一堂公民課,學會更加民主。

真正的民主不是綁不綁大選,也不是逼誰表態。

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手上的選票負責。

在蓋下同意或不同意時,

我們已充分了解每個選項的利與弊,

可以明確跟別人說:「這是我深思熟慮的決定。」

當全台灣都如此時,

就是我們民主真正成熟的時刻。




參考資料

投法修法爭議》前年才改過,5個問題看懂為何現在立法院又要修公投法?

現行公投法

【圖表】從歷史公投看現在:通過的公投有效嗎?門檻降低後,公投怎麼了?

「公投狂熱國」瑞士平均每月都公投,但他們的重點不在「支持或反對」

各國公投 重大議題門檻多嚴謹

觀點/公投綁不綁大選?投票成本與修復成本的再思考

吳怡農:老實說,一開始覺得公投綁大選沒什麼關係

反對公投綁大選 洪偉勝:半吊子的烏龍公投

【公投綁大選QA】除了排隊和投票率,公投何時辦、怎麼辦為什麼重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公民投票法§17-全國法規資料庫

台灣公投亂象多,看看歐洲各國如何辦公投?

「公投狂熱國」瑞士平均每月都公投,但他們的重點不在「支持或反對」

【四個公投的公民課】過去反對、現在同意就是「雙標仔」嗎?對議題的掌握度,可能導致立場大變

公投應該綁大選嗎?公投辯論精華主題式整理

2021公投系列:公投就該綁大選?

Comments

  1. azuki

    就算不綁大選,也請快點把不在籍投票制度落實,除排海外+全國性公投+移轉投票,已經是相當寬鬆的不在籍投票條件了

  2. MT

    自己去查找資料、理解議題,權衡自己價值觀後做出的決定,雖然也是四個不同意(跟民進黨宣傳的一樣令我非常不爽),但總比什麼都不知道順著口號倉促決定的好。
    以前上政治學,教授常講現在台灣還是民智未開化,當時覺得太誇張,但18年公投跟今年的公投讓我覺得教授講的有點道理。有人敢明目張膽宣導幾個同意幾個不同意,或者是對議題斷章取義
    製造對立,意圖使民眾忽略思考與辯證,而真的有不少人吃這套。

    1. 敏迪

      這就是討論公共議題時最無力的時候,前面幾題的時候也有人說,我是不是心裡先預設四個不同意,才開始寫這系列文章。但正好相反,我就是很不爽”四個不同意”或”四個同意”的宣傳方法,覺得去脈絡化根本把人民當應聲蟲,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不是我喜歡的溝通方式。正是因為不想被帶風向,才開始動手寫了這些系列。這系列的初衷就跟我做敏迪選讀一樣,都是因為我自己不懂,我就來研究看看,所以每一題最後得出的答案都是獨立分析思考後的結果。但有趣的是,如果我這一篇說同意,是不是也會有人說你刻意埋一篇假裝中立呢?無論結果是什麼,總會有人忽略我過程中做的所有功課和努力,而那個行為本身就是去脈絡化了。

  3. Yichan

    問題比較在於程序,不在於綁不綁大選
    而且,我以前支持綠的綁大選,現在綠的又說綁大選不好,感覺政治立場比較有問題!

  4. E

    果然跟我預測的一樣就是四個不同意,資料的確多,但下結論的邏輯都怪怪的。時間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會去了解議題的你給他一天他都會去了解,不會了解的給他四年還是不會,會被媒體政黨帶風向的給他多久都一樣,選民的素質才是重點,拿這個下結論真的不行。

    1. ~_~

      同意,資料雖然多,下論的邏輯卻很怪完全沒有相關性,很像是應要湊個答案出來。這種報告在業界對客戶卻絕對會被打槍

    2. 敏迪

      如果是這樣的脈絡,那下個問題就是,現在台灣的選民素質到底如何?你會如何判斷台灣現在的選民素質「夠不夠」呢?我這次寫公投特輯,看到大多數的人都是「想了解,但資訊亂難入門」,所以在我的粉專、法律白話文或其他媒體的公投特輯下,大多可以看到大家的反應是熱絡的。所以有更多人出來討論,檯面上的資訊就會更多,加速大家理解題目的進程。但我認為如果公投從成案到投票之間如果時間不足,連這些資訊都是出不來的,選民就更難有機會去理解。所以我個人認為那不只是「選民」素質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有沒有充足的時間一起討論。

    3. U

      部分同意你說的,「了解議題的你給他一天他都會去了解,不會了解的給他四年還是不會」、「被媒體政黨帶風向的給他多久都一樣」和「選民的素質才是重點」。誠如你說的「選民的素質才是重點」,那是不是應該要有更多時間讓不想被帶風向、想深入研究議題的選民去了解?而不是直接不給他們這樣的時間。

  5. 瓜瓜

    但我們疏於理解所做出的政治決策,很有可能會花費更多稅金或是錯過產業轉型帶來的更多收益……這個不在於綁不綁大選

    “時間”也不是一定的,錯誤的訊息/刻意的操作等在長的時間都一樣…

  6. Paddy

    四篇看下來滿滿感激,有人願意爬梳整理資料並分享,也看到有人即便意見不同也可以理性討論
    不論公投結果為何這個思考並討論的過程已經是這個國家最美麗的珍寶

    感謝敏迪願意公布自己的選擇
    也感謝小幫手們的幕後努力

  7. JS

    不知到瑞士有沒有網軍在類似PTT/FB等網路平台帶風向放假消息或是編預算成立”小編”? 我沒特別說哪一黨,不過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只要這種戰術有效,且就目前看來還非常有效,那選民的素質都很堪憂阿

  8. GreenBrain

    從第一題的不同意我就可以預測到路線一模一樣了,找了一堆資料然後結論早就設好了!完全就是避重就輕,順著原諒的顏色而走。談核四說核廢?談藻礁說政府承諾不會傷害?談萊豬說公平貿易?哪一條不是照著民進黨的意見而走,還硬要下個結論,真的邏輯怪怪的,我看這種科學性的題目你還是少寫一點吧

  9. 515151

    未看先猜一堆人直接拉到底看到不同意就開始發留言了

  10. TTM

    所以瑞士一開始舉行公投,瑞士人民的民主素養就ready好了嗎?民主素養的培養難道不是try and error的過程?我不認同時間太短,民眾就準備不及的這個論點,那也可以說第1次總統民選的時候,台灣人民的民主素養還是菜雞程度,那是不是後面幾屆總統大選執政黨就可以用這個理由,把選舉間隔延長?我覺得四個議題資料整理得很好,但梳理到最後的結論還是因為有本身信仰而滑坡太快,有點遺憾。

    1. P

      同感。
      覺得藻礁和萊豬比較順一點
      這篇就比較滑,核四那題真的是滑到跌破眼鏡…

  11. Grace

    時間=理解、消化、對話,然後做出觀點結論的時間,不是趕鴨子上架,或者填鴨式的權威答案。

  12. Hui

    如果不綁大選,遇到執政黨強渡關山,如敏迪所說原本打算硬幹三接,等到兩年過去了,三接的基礎建設可能都蓋下去了,或者是像核四一樣,我先封存兩年,你不同意不好意思,恢復的成本太高,那人民的意見如何表達?去針對一個兩年前執政黨已經蠻幹下去的結果做複決嗎?

  13. Tim

    1.謝謝敏迪的整理分享
    2.願意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形成自己的意見,不用看完(甚至沒看?)為別人下結論。我相信不是先有結論、再寫文,即使有也因為研究後所下的判斷。
    3.我也自己的看法,敏迪的文章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謝謝!(像我就支持瑞士拉長研究議題的時間)但,我的答案就不是4個O或4個X了⋯

  14. 歐哈拉

    樓上說敏迪在滑的人,至少自己寫個四篇,每篇至少3000字,來回應敏迪嘛。這樣才是討論咩,顆顆。用簡單幾十個字提出批評這種簡單的事情,留給我們的立委跟議員去做好了(?)

    這四個題目本來就不能用O或是X來選擇。只是做是非題跟政治對決比較快比較爽,尤其是喊”後母後”的時候超爽der,嘻嘻。

  15. Penny

    時間根本不是問題,眼睛瞎都看得出來執政黨把公投當選舉前哨戰,直接喊口號,根本沒有要給你公共政策辯論空間。就連陳其邁都在喊「4個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中國併吞台灣」,我就問,到底哪一題提到中國阿。還是很喜歡敏迪的文章,也謝謝敏迪整理這些資料,但公投是價值選擇,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各種面向可以切入做決定,討厭愚民操弄也可以是一個面向。

發佈回覆給「U」的留言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