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來繼續回答四週年 Q&A。
今天回答的題目比較少,
因為我挑選了三個最常被問的問題,
一口氣給大家滿滿的回覆,
走一種料好實在的路線(?)
另外跟大家說,四週年問卷還在蒐集中喔,
還沒填的趕快去填,我都會努力看完的!
https://www.surveycake.com/s/PPYAv
接下來 10 年有什麼計劃(烏龍)
這題好多人問,大家都想知道我又有什麼酷炫的新計畫。但我跟你說,其實沒有,哈哈哈哈哈哈。我跟你說,自媒體很難有什麼十年計畫,我 2019 年做 Podcast ,誰會知道半年後台灣 Podcast 會爆紅,然後再一年後我就可以靠 Podcast 養活我自己了。自媒體的世界變化太快,我們可能爆紅,也可以瞬間跌落神壇,回家吃自己。所以我最多只有一年後的計畫,再遠我就看不清楚了。
我現在頂多只能回答你,明年我可能會想要休息,但真的沒有新計畫嗎?我也不確定。我大概會休息個半年一年,回到一個學生的姿態,花時間讀書、寫作。這兩年我輸出太多了,像一塊被擰乾的海綿。所以接下來我想要讀很多書,吸飽知識,滿足了再重新出發。
啊不過我說的休息是指一年一度的大任務,每日的新聞寫作和每週的 Podcast 都還是會繼續的,這點不用擔心。 App 的每日新聞是敏迪選讀一切的根基,再怎麼樣都不會停止這裡的寫作的(但有時候會很累想請假啦)。
你每天要唸多少的書、雜誌、新聞才能寫出這麼豐富的文章呢?(Charlotte)
這題也好多人問,大家真的對於我腦袋裡的知識含量非常好奇XD 雖然我平常在攝取知識時沒有特別去想一年要讀幾本書、看多少新聞,但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有個脈絡,藉此整理起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是我每天瀏覽的新聞量。我每天大約讀 20 至 30 篇國內外媒體報導,中英文都有,英文就直接用 Google 翻譯,這樣讀比較快;這些新聞大部分都是「資訊」,並不一定被稱為知識,例如美國通過最新一份《國防授權法案》(NDAA) ,這就是一個資訊。我會再針對這個單一資訊往下深究,例如在這份法案裡有哪些內容、通過的程序、跟台灣有關的細節等等。這些資訊基本上用不到太多次,很容易隨著時間過期,只是讀來配合當下需求用,但或多或少會記在腦袋裡,下次說不定還會用到。
接著就要來到第二種資料來源:評論和網路資源。這部分我會視為「二手資訊」,大多是專家學者針對我們剛剛提到的「資訊」進行的二次判讀,例如這次的 NDAA 對台灣友不友善、通過的機率高不高,這種都是「人為判斷」,屬於主觀的評論。我會把這樣的東西視為第一類資訊的補充,就像你買《孫子兵法》還會額外買有人註解的解析版,藉由他人的智慧,來增強自己判讀資訊的延展性,累積久了就可以長出自己的一套觀點,運用在其他資訊上。除了單篇文章的解析外,我也會吸收其他自媒體的內容,來源包含 Podcast 、紀錄片、 Youtube ,哪裡有實用的知識我就往哪裡去。現在網路上有非常多整理好的資料,只要抱持著多方吸取、持續驗證的態度,就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假資訊操弄了。而這樣類型的資料我每天閱讀的量不一定,但至少每天都會碰個一兩篇文章或影片。
第三個是國際觀察曆。這點比較特別,有點雞生蛋蛋生雞。我當初是為了讓自己認識所有國家,才決定來製作國際觀察曆,所以幾乎是耗費了半年的時間,每天大量吸收網路和書籍資料,盡可能將全世界所有國際大小事都放進腦袋裡,才有辦法產出一本足夠豐富的國際觀察曆;也因為自己做了兩年的日曆,無形之中累積了數十萬字的資訊在腦袋裡,這些東西就放著,寫新聞想到時就拿出來比對運用,有點像成語說的左右逢源吧。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每日新聞可以這麼豐富,一部份原因要歸功於為了做國際觀察曆的累積。
最後一個才是讀書。說來慚愧,我已經好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我大概是從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比較喜歡看書,但說愛看書,其實也沒有真的很多,最多是一年看 12 本吧,也就一個月一本的頻率而已。我選書的方法很單純,就是「只看經典或名作家的書」。因為知道自己看書的量不多,所以以經典為主,避免踩雷或浪費時間,像去年國際觀察曆裡頭推薦的書就是我從以前到現在看過的幾本經典。不過因為每本書的字數大約是 8 到 12 萬字,再加上都是雋永的經典之作,所以就算只讀過二、三十本書,也算是累積不少知識了。這部分偶爾就會用在新聞寫作上。
不過必須要坦承,我現在看書的時間更少了,大部分時間不是在讀國際新聞,就是在「寫」國際新聞。不過書本還是最棒的知識來源,這點我是非常肯定的。直到現在,我有很多最萬用的知識和底層智慧都是從書中學來的。其實讀書不在於讀得多,讀到「好書」比讀「好多書」重要一百倍,所以我會花比較多心思在挑書,覺得內容普普就直接略過往下一本前進。話雖如此,我最近讀的書還是太少了,書櫃裡一堆好書等著我去讀它們。我明年可能要好好把這些書債還完吧!
最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有意識的」休閒娛樂。我是那種連午餐吃飯可能都會想要吸收知識的人,主要是為了工作。所以我平常看 NETFLIX 就會挑紀錄片來看,聽 Podcast 也鮮少聽閒聊型節目。整體而言,我奉行的原則就是「做每件事都要有一些收穫」。這是我的個性使然,生活起來不會比較累,因為對我來說這些都還是休閒放鬆,只是同時也能獲取知識而已。
想請敏迪給退伍後,待業半年的我一點鼓勵,最近找工作壓力大到快要去看醫生了,需要最可愛的敏迪給我鼓勵QQ(助教宏宏)
最後一題就來給這位助教宏宏一點鼓勵。親愛的宏宏,我跟你說說我的故事。我 2011 年大學畢業,畢業後立刻創業,拿了 80 萬獎金,在同學間走路都有風;結果 2 年後,我的公司失敗了,負債收場,瞬間我走到哪兒都抬不起頭,我不敢跟別人說我失敗了,太丟臉。那時候的我也待業半年,每天躲在女朋友的學校宿舍裡,一個人面對遙望無際的窗邊,桌上擺著自學用的 EXCEL 工具書,自卑地期望能學得一技之長、重新再起。我投了無數履歷,沒有公司願意收我這個沒有數據分析工作經驗的菜鳥。直到半年後,有間公司撿起我的履歷(我投履歷後三個月才聯繫我),最終成為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待業的過程很煎熬、很痛苦,但最糟也就這樣了。你只是「現在」找不到適合你的工作,這不代表你是個沒用的人。我現在會很感謝那些沒有接受我履歷的公司,謝謝他們提早讓我知道我不適合他們。我後來當上主管面試別人,也都跟他們說,不是他們不好,是現階段的我們不適合彼此(還以為在談戀愛)。或許還有一份更好的工作在等著你,只要你持續尋找,持續精進自己,總有一天會找到最適合你的工作的!宏宏加油!
這禮拜就先回答這三題,另外我在 Podcast 也有回答別題喔!
12/19 這集回答的題目有:
Podcast會賺錢嗎
敏迪應對酸民的步驟
怎麼開始健身的
如何保持正向的心情和對工作的熱忱
敏迪是讀什麼的
敏迪的英文是因為看國際新聞才這麼厲害嗎
敏迪是如何培養和維持規律寫作的習慣,還有你的生活作息
Q&A 回答放在節目的最後閒聊,大家想知道以上題目的回答可以去聽 Podcast 分享。
今天就先這樣,下禮拜再來繼續回答問題。
大家週末愉快,下週一見~